Page 4 - nt_tko_tc
P. 4
歷史背景
將軍澳一帶早於 13 世紀已有人居住,但到了 16 世紀後期多條小漁村
建立後,才有大量人口聚居。當時,坑口一帶發展為墟鎮,是整個
清水灣半島人口最多及最繁榮的地方。將軍澳一直只有鄉郊用
途,直至 60 年代工業活動蓬勃發展才出現改變。當時的主
要工業為造船、修船、拆船及軋鋼,其他工業則包括
鑄造非鐵金屬產品,以及生產工業氣體(圖 2)。
這些工業許多都須依靠水路交通。不過,隨着
政府在 1982 年批准把將軍澳發展為新市
鎮,這些工業便日漸式微或遷往其他
地方。
圖 2:昔日將軍澳的工業活動
圖 3:90 年代的將軍澳新市鎮
1983 年,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期發展計劃正式獲得
通過,預計初期可容納人口約 175 000。1986 年,
政府決定興建連接九龍東與該新市鎮的將軍澳隧
道,使該新市鎮可容納更多人口。為善用道路基
礎設施,以及應付對公營房屋用地的需求,政府
於 1987 年建議進行將軍澳第二期發展,把該區的
總 規 劃 人 口 增 至 325 000。 其 後, 為 了 重 建 調 景
嶺平房區,以及提供土地發展將軍澳工業邨和深水 圖 4:2018 年的將軍澳新市鎮
海旁工業,政府在 1988 年決定進一步推行將軍澳
新市鎮第三期發展,使其人口再增加 125 000,規劃人口達 450 000。首批居民於
1988 年遷入該新市鎮(圖 3 及 4)。
1990 年,將軍澳隧道落成啟用,應付新市鎮發展帶來的交通需求。2002 年 8 月,
香港鐵路將軍澳線通車,設 4 個新站,分別為調景嶺、將軍澳、坑口及寶琳。2009
年 7 月,該線的第五個港鐵站康城投入服務。
3